明朝灭亡这么久,为何还有人为明朝惋惜?背后原因惹人心酸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其实出现了很多非常厉害的朝代,但是这些朝代中就已经过去了,已经永远地变成了过去式,我们要做的只能是把握好现在,然后规划好自己的未来。就像是在我们历史上的汉唐,多强盛的王朝,但是仍然都已经变成了过眼烟云,但我们国人其实对于明朝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想法。明朝距离灭亡已经过去了400多年,但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在为明朝惋惜,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明朝是我国封建王朝当中的倒数第二个封建王朝,他存在了一共有276年,从我们整个中国历史来看的话,其实明朝在当时领土并不是最大的,而且人口也不是最多的,甚至说国力都不是最强势的那一个,反而国家还一直经历了很多的磨难,这个中间又经历了宦官把持朝政,导致出现了很多的昏君,而且明朝历史上有很多的皇帝都非常奇葩,最后被清朝结束。
所以说在当时其实明朝并不算非常亮眼,也没有做到真的就那么优秀到让人们觉得非他不可,但是为什么到现在已经经过了这么长时间,我们还是有很多的人会对这个王朝觉得非常惋惜,而且其实在我们很多朝代当中,有很多人觉得最喜欢的王朝就是明朝,也觉得明朝是最不应该灭亡的一个王朝。为什么呢?我们从三点来分析一下。
首先第一点,汉人的力量很弱。
从唐朝末年开始,一直到清朝,这个过程当中,经历过五代十国和宋朝,有上千年的时间,但是在这千百年当中,其实有一点我们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汉人的力量一直都非常衰弱,特别是在武力上面,在宋朝300多年的这个过程当中,一直都被各个民族去进行欺负和打压,到了元朝时期,汉人更是成为了当时最下等人,受到了各种各样的屈辱和压迫,到了清朝时期,就连以前汉人的一些传统服装,包括一些发型设计,全部的受到了打压和被迫改变,这对汉族来说其实是一件很让人无力的事情。
所以在这种社会的大前提背景之下,明朝是当时唯一一个能够在那么多民族势力包围之下,选择用武力而强行诞生出来的王朝。在明朝建立之后,几乎是把周围很多势力全部都打趴下了,让汉人的尊严重新的站起来,然后重拾了当年汉唐的一些威风,所以对于明朝来说,其实是寄托了很多汉族人对他们的希望和雄心。
所以对于汉人来说,这种重新崛起的希望全部都建立在了明朝身上,但是明朝最后却灭亡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非常不小的打击,这一点就让很多人觉得相当可惜。
第二点,明朝是相当强悍的。
明朝一共将近有300年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他打败了当时很多的势力,强盛程度其实和汉唐比起来差不了多少,而且当时非常重视去运用火器,动不动就是枪支大炮。按这种趋势,如果一直发展下去的话,我们在武器上是不可能落后于西方的,而且正是因为凭借着这些武器,当时明朝打败了蒙古,打败了中亚,震慑到了西洋,平等了东南亚,还把日本打的是苟延残喘。
我们都知道到了明朝末年,其实明朝内部就已经相当混乱了,但是当时他们的海军居然还打败了西班牙和荷兰这些西方很厉害的国家,所以当时他们的强悍也是可以说是被称极一时的。如果说明朝能够一直延续下去的话,那么到了近代,也许不会发生后续让我们国人觉得那么耻辱的事情,不会有割地赔款,也不会有落后西方的事情发生,更不会出现百年国耻,这也是让很多人觉得惋惜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三点,明朝完全有能力挽救败局。
其实我们纵观整个历史,其他王朝我们暂且不提,明朝灭亡,真的是非常可惜的,当时明朝皇帝虽然说很奇葩,也很昏庸,但是啊,当时明朝的国库存款都是达到了几千万白银的,而且官员家里都是一个比一个有钱,当时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以后,就从那些官员们家里搜出来就有8000万的白银,所以说对于明朝来说,其实他是完全可以挽回这个局面的,而且清朝的人口才只有50万人而已,那些军队就那么一点儿,但是当时的明朝人口可是过亿了呀,而且最后啊,还是因为汉人将军,最后帮助了清朝的统一。
所以说明朝最后走向灭亡,其实主要的原因是归结于自己国家的内斗和那些官员们的贪污腐败,那个时候,其实北方很多地方都已经爆发了混乱,可是南方在当时还是相当稳定的,但皇帝就是不愿意选择南迁,最终不得不葬送了自己的王朝。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都对明朝寄予的无限大的希望,如果说那个时候,崇祯皇帝把自己内库里所有的几千万白银全部都拿出来,也没有杀掉袁崇焕,并且愿意迁都到南方,也许明朝根本就不会走向灭亡。
而且明朝带来的影响,其实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清朝的统治相当腐败,又残酷,毁掉了我们中国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并且后来还实行了闭关锁国,让我们的中华大地蒙上了双眼,最后沦为了被世界取消的东亚病夫,所以这一点也就让很多人都有明朝的灭亡,更加觉得非常可惜,虽然现在明朝灭亡已经有400多年了,但很多人提到明朝还是觉得非常可惜的,也许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的话,我们中国会是另一种景象。
当然了,历史没有假设,谁也说不准,如果明朝没灭亡,我们中国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我们就是应该适应时代潮流,接受当下眼前的事实,所以在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抱有一种客观,又公正的角度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