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话题中,我们经常提到黑洞这个概念,我们也都知道黑洞在宇宙中的恐怖程度到底有多厉害。
只要在黑洞出没的地方,它周围的一切物质都会被它吸附到里面,就连光线在它附近经过的时候也不能逃脱被它吞噬的命运。
但是在宇宙中还有这么一种天体,它的恐怖程度可以说仅次于黑洞。
其中一小勺的质量就可以达到1亿吨,也就是说它的质量甚至比喜马拉雅山还重。
大家可想而知这种天体的密度大到什么程度。
几乎可以接近黑洞的密度,它就是我们这一期话题中所要提到的中子星。
中子星这个概念最早是在1932年由苏联科学家朗道首次提出的,但是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并没有被科学家所证实。
所以中子星的整个科学发展过程其实和黑洞也类似。
就像黑洞一样,当年爱因斯坦提出黑洞的时候,同样也不被科学界其他的科学家所认同。
直到2019年4月10日的时候,人类才首次拍摄到距离我们地球大约5500万光年远的一个黑洞。
这才证实了黑洞的的确确就是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天体,它并不是爱因斯坦假想出来的一个概念。
我们之前有许多次提到过黑洞形成的过程,黑洞它是由一些大质量的恒星在最后的活跃度下降的时候收缩坍塌把外壳部分炸出去以后浓缩成的一个密度极大的天体。
而中子星的形成过程其实和黑洞的形成过程也类似,但是为什么中子星它的恐怖程度却要次于黑洞呢?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形成的条件不同。
据天文学家观测,中子星的形成前提条件是这个恒星的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8~30倍。
而想要形成一个黑洞。这个恒星的质量最起码也要达到黑洞质量的30倍以上。另外从坍缩之后的形成结果来看,中子星形成以后的质量大约是1.44~3倍,这个范围的太阳质量。
但是黑洞形成以后它的范围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然而它却有一个最低值。
据天文学家观测,最小的黑洞它的质量也要达到太阳质量的三倍以上。
所以从科学家观测的这些恒星的数据以及形成中子星和黑洞以后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两者形成的前提条件不同。
另外形成以后的质量范围也不相同,而如果一颗中子星它形成以后的质量大于1.44到3倍太阳的质量这个范围的时候。
那么它会继续坍缩,最后面临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黑洞。说的简单的就是其实中子星它是一个天体从恒星变成黑洞的中间过程,但是还没有达到形成黑洞的条件。
所以它的密度以及吸引力的程度都要次于黑洞。
恒星在形成中子星以后,中子星的自转速度会迅速的变快。天文学家观测最快的中子星,它的旋转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22圈,这个转速和我们地球比较起来的话,相当于地球自转的1亿倍以上。
在自转的同时它也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就像黑洞一样,它会吸附它周边的所有天体,包括在它附近出现的恒星都无法逃脱,被它吸附。
由于它的温度极高,可以达到100万℃以上,所以一颗中子星它的能量消耗也非常的快,当它全部的能量都消耗殆尽的时候,这个中子星也就变成了一颗黑矮星。
中子星它虽然不是一颗恒星演变的最后过程,但它在宇宙中存在的一段时间,绝对算得上是最恐怖的天体之一了。
我们举一个例子,就拿一颗直径大约10km左右的中子星来说。外壳部分的厚度就可以达到1km左右。其内部全部是由中子组成的流体。
密度可以达到每立方厘米1亿吨以上。那么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不会直观地感受到中子星的密度,我们用我们地球来做比较。
大家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把我们地球压缩为一颗中子星的话,那么这颗由地球演变而来的中子星,它的直径只有大约二十多米。
1